close

  總策劃:張東明 王垂林 總統籌:郭亦樂 謝思佳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南方日報記者 袁丁 唐柳雯
  “每個經濟體都可以在適應大變革中找到新的發展道路。”粵東西北從“寒極”到“熱土”的跨越軌跡,印證了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這句論斷的科學性。
  2013年,曾被珠三角遠遠拋在後面的粵東西北迸發出驚人活力。預計2013年粵東、粵西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均大幅高於全省水平,非珠地區的工業、投資、財政收入增速也顯著高於全省。
  恰如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所說,“粵東西北地區的振興為廣東萬億美元經濟體貢獻了騰挪空間和持續後勁。”兩年來,粵東西北地區不僅承接了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更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全新增長點,甚至是全國重大戰略佈局的落子點。粵東西北的快速發展,不僅引領著當地與全省、全國一起走向全面小康社會,也讓廣東的發展態勢由單級拉動向區域協調嬗變。
  產業崛起
  全省轉移園去年稅收增長近三成
  去年廣東經濟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美元,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功不可沒”,其中又以各地產業園區的表現最為搶眼。
  在省委、省政府去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下稱“《決定》”)中,“促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成為一大關鍵詞。從提升產業園區集聚集約發展水平,到完善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功能,再到健全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機制,以園區經濟為抓手,《決定》為粵東西北地區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實現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可行路徑。
  隨後,廣東調整了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全面對口幫扶關係,開展新一輪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促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據統計,2013年,我省產業園區效益得到進一步顯現。據園區統計上報,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2013年共實現產值4942.9億元,稅收194.9億元,分別增長26.9%和29.9%,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粵東西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推動了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化進程,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此外,產業園區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91.1億元,同比增長33%,占粵東西北地區比重約22%,較2012年度提高2.3個百分點。吸納就業69.02萬人,較2012年末新增2.37萬人。
  不僅如此,過去一年,我省出台了建立產業轉移合作共建共享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制定了產業園區建設管理考核評價辦法,進一步加大引導督促力度。去年11月召開的我省調整加強對口幫扶暨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至2017年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35億元,重點支持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產業集聚和企業創新;同時,在用地保障方面,提出對示範產業園、考核優秀的產業園區和集約節約用地水平較高的產業園區給予專項用地指標支持等扶持政策。
  城市擴容
  12個新區集約發展力避“攤大餅”
  在各地產業轉移園的強勢帶動下,粵東西北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早在兩年前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廣東就提出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要擴容提質。去年出台的《決定》則進一步明確:“支持只有1個市轄區的地級市選擇1個縣改設區”,“支持各地級市規劃建設1個新區”,以新區建設為突破口推動擴容提質的戰略路徑清晰可見。
  今年元旦剛過,沿195公裡海岸線規劃的汕尾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獲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的消息正式公佈。至此,粵東西北12市的新區悉數浮出水面。汕頭海灣新區、韶關芙蓉新區、河源江東新區、梅州嘉應新區、陽江濱海新區、湛江海東新區、茂名濱海新區、清遠燕湖新區、潮州新區、揭陽新區、雲浮新區、汕尾新區這12個新區均已啟動編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等專項規劃,積極引進佈局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其中汕頭海灣新區核心區東海岸新城累計完成投資70億元;韶關芙蓉新區完成投資18億元;湛江海東新區7條市政道路和海東快線等項目動工建設。
  與此同時,清遠清新縣、揭陽揭東縣、潮州潮安縣、梅州梅縣先後獲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廣東未來還將重點推進雲浮雲安縣、茂名電白縣、陽江陽東縣撤縣改區。
  值得關註的是,為防止“攤大餅”模式重現,今年年初實施的《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工作方案》特別強調,粵東西北各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必須堅持集約、綠色的原則,註重土地高效利用,引導城市轉型發展。原則上,新區整體區占地面積不超過500平方公里,核心區不超過50平方公里,起步區控制在10平方公里左右。
  為支持欠發達地區擴容提質,廣東還積極探索以市場化模式搭建新型投融資平臺。目前由省財政分期出資40億元,會同中國人保集團等單位共同設立的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基金已成功募得首期資金121億元,基金將採取有償使用方式安排,在市縣提供土地質押的前提下重點支持新區一級土地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扶貧“雙到”
  以市場意識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
  粵東西北雖然發展速度驚人,但總體仍屬於欠發達地區,趕上全國乃至全省平均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部分貧困地區,扶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按照年收入3300元計算,廣東還有超過255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絕大部分分佈在粵東西北地區。
  去年4月,新一輪扶貧“雙到”工作全面啟動,在將專項補助引導資金提高到14億元的同時,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新一輪扶貧開發要更加註重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要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體作用。
  儘管開局剛剛不到一年,在新一輪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大膽利用市場意識求新求變已成為不少單位幫扶工作思想的指揮棒,並迅速取得成效。
  珠海創新社會扶貧機制,出台扶持政策,由市財政每年安排28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引導農業企業、個體戶等市場主體參與扶貧開發。據初步測算,可以引導300個企業或個體戶、超2億元資金參與經營。
  陽江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利用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全市組織46家農業龍頭企業、19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村、戶對接,帶動農戶14263戶(其中貧困戶3789戶)發展特色種養業。
  而在河源東源縣嶂下村,幫扶單位利用政策性金融政策,給予農民組建的合作社貸款2萬元/年貼息支持,撬動合作社成員聯保貸款30萬元,發揮出金融服務的杠桿效益。
  據悉,自全面啟動新一輪扶貧“雙到”攻堅以來,廣東2571條重點幫扶村3765名駐村幹部全部到位,各市、縣和各幫扶單位全部制定幫扶方案,重點幫扶村到位資金總計30.8億元,平均每個幫扶村119.7萬元,啟動實施扶貧項目17620個。今年1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廣東調研時表示,廣東扶貧開發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堪稱中國亮點、世界模式。希望廣東進一步探索金融扶貧、扶貧培訓等新模式,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提供借鑒。
  名詞解釋
  振興發展
  廣東實現“兩個率先”,短板在粵東西北。在珠三角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際,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粵東西北12市的人均GDP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與廣東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廣東要實現更大的發展,不僅需要把珠三角這一個增長極繼續做優做強,還需要把粵東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長極,共同支撐全省經濟長遠發展。
  為此,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去年7月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發出了“振興東西北”的動員令。《決定》明確指出:承前啟後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是廣東形成改革開放新格局、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確保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性戰略。未來5年,省財政將統籌安排資金6720億元,其中增量性安排2061億元,大力支持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而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總目標則是,2020年前,粵東西北12市人均GDP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案例講述
  中山潮州探索扶貧新模式
  從傳統幫扶到融合發展
  最近兩個月,潮州古巷鎮陶瓷協會秘書長陳定鵬格外忙碌,一批批來自中山的客人接洽合作事宜,讓他對古巷鎮衛浴產業通過合作謀求更大發展充滿了信心。“兩個地方互補性強,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不能錯過!”陳定鵬如是說。
  去年11月,廣東部署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中山和潮州結成新對子。兩地領導調研後發現,中山和潮州兩市產業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互補性——中山有15個省級專業鎮,大都是百億元級;潮州專業鎮總量比中山還要多,但是“塊頭”不是很大,大都是10億元級,提升的空間很大。雙方很快在合作理念上達成一致:在都靠專業鎮支撐、都有“手藝活”的基礎上,通過對接融合共同提升,使潮州的這些專業鎮儘快成長為30億元級、50億元級的同時,也為中山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為中山傳統產業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部署產業鏈另闢蹊徑。
  在兩地政府的引導下,中山與潮州的企業合作迅速鋪開。中山組織首批100多家企業、20家行業協會與潮州在五金、家電、風電、食品、房地產等行業進行洽談,通過市場運作找尋合作伙伴。
  在企業對接的同時,專業鎮的對接進一步深化了市場力量在幫扶中的作用。“木雕之鄉”潮州意溪鎮與中山大涌鎮結對,將意溪木雕“嫁接”到大涌傢具上,為潮州木雕走向市場打開新路。截至目前,兩地已經有9對專業鎮實現了對接。
  去年底掛牌成立的“潮州—中山產業創新中心”,更是為兩地合作搭建起一個市場化導向的公共平臺。中心以潮州企業創新需求為導向,實施市場化運營,同時引進中山等地院校、研究所、檢測機構入駐,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檢測、產業孵化以及系統培訓、管理咨詢等一系列服務支持。此外,中心還將以中山市小欖鎮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為載體,立足於潮州陶瓷、不鏽鋼等支柱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創意中心,設立潮州木雕、麥稈畫、潮繡、陶瓷創新基地和潮州菜烹飪創新中心、研發中心,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的融合發展。
  通過一系列創新,中山和潮州兩地將傳統意義上的幫扶關係轉變為“互利共贏”的融合發展關係,成為兩市各自優化轉型、振興發展的重要契機。
  南北對話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振興發展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粵東西北地區的開發發展力度在不斷加大,大家都有目共睹。”丁力對南方日報記者坦言,近期他造訪過粵東西北的一些園區,他既感受到了這些地區發展的緊迫感,也發現了一些遺留問題。在這些地區之中,近年來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陽江讓他印象深刻,“陽江的加快趕超得益於它以前招商引進的產業園區開始發力。”
  對於粵東西北正在進行的擴容提質,丁力認為,要搞好擴容提質,各地都要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發展模式。“比如在梅州梅縣,當地領導通過加快城鎮化,利用緊靠梅州中心城區的區域優勢,把一部分像丘陵這樣的非農用地出讓,徵地成本就比較低,還能利用這些資源把城市基礎設施建起來,用土地財政收入來支付缺口。”
  丁力認為,扶貧雙到工作開展至今,已經不再追求所謂形式上的扶貧,而是追求讓老百姓真正脫貧。他認為,核心問題是要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市場化道路。
  他提出,廣東要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最迫切的問題是要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步伐。“不能光追求縮小GDP的差距,而忽視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部分,這會變成舍本求末。”丁力說,“只有公共服務均等化了,才能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
  粵東粵西要承接全球產業轉移
  “粵東西北地區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一方面是體制和政策上的原因,缺乏來自省層面的支持力度。”肖金成說。
  肖金成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打破人口轉移的障礙。他認為,發達地區較多的就業崗位可以集中較多人口,這樣,落後地區人口就會減少,但這些地方可支配的資源多,當地人在經濟較不發達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得很富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人口集聚,有的地方則人口減少,但同時要讓留在這裡的人能夠支配一定的資源,不至於生活窮困。”
  “粵北是珠三角的生態屏障,應該以保護生態資源為主。”肖金成認為,粵北人口可以向珠三角和粵東粵西轉移,同時要通過轉移支付提高粵北人的生活水平。“粵北的發展也不是完全要保護,還要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有的地方要加快發展。”
  “粵東粵西是沿海地區,條件比較好,不太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不然未來可能會遭遇到民工荒。”肖金成提出,粵東粵西不能僅僅只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還應發展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產業,要承接世界的產業轉移。“當然,還要改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政策要優化,體制和觀念都要趕上。”肖金成說。
  南方日報記者 範琛  (原標題:粵東西北:從“寒極”到“熱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13djqcip 的頭像
    dj13djqcip

    英國遊學-自助家遊學網

    dj13djqc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